喜报!张曦教授团队牵头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发布时间:
2024-01-04 14:01
2019年1月11日,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颁奖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韩启德院士,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以及有关方面领导,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代表、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秘书长,地方医学会秘书长以及全国医务工作者等有关方面代表共计700余人出席了本次颁奖大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杨青司长宣读《中华医学会关于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由拉斯维加斯网站welcome推荐的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军血液病中心主任张曦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团队的“耐药难治白血病诊治新策略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该项研究项目负责人张曦教授介绍,白血病居儿童和青少年肿瘤之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40%为耐药难治白血病。耐药难治白血病疗效差,易复发,死亡率高达80-90%,是限制白血病总体疗效提升的瓶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全面,缺乏特异灵敏的实验诊断技术,治疗上单纯依靠化疗无法突破,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存在缺陷,移植风险高等。该项目在81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资助下历时20年,聚焦“造血微环境重塑”为特色的耐药难治白血病诊治技术体系。首次阐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子及功能异常是微环境介导白血病耐药的关键因素。基于“微环境与白血病”研究,从广度和精度两方面提升难治白血病检测手段。首次建立“耐药难治白血病微环境重塑”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合技术体系。
该项研究还在在国际上率先创建并报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调控移植物抗宿主病”、“细胞因子预激清残留病预处理”等微环境重塑新技术,制定了耐药难治白血病诊治路线图,完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病例的治疗(715例),从逆转耐药和降低移植风险两方面将耐药难治白血病治愈率由49.1%提高到70.6%,居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项目研究团队还发表代表性SCI论著20篇,最高影响因子24.008,总影响因子132.592;获国家干细胞重大专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省部级课题8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第八届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9项;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专著3部;产生了包括长江学者(2名)在内的创新人才团队;执笔制定中华骨髓库供者标准,2项临床技术写入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防控指南》,参与8项中国指南编写。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权威的奖项,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是经国家卫健委、科学技术部通过批准的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之一。自2001年设立中华医学科技奖以来,始终坚持公正严谨的评审奖励程序,切实评选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始终致力于激励和引导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勇攀医学科技高峰;始终遵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改革方向,不断发展完善评奖体系和导向激励机制。2018年,中华医学会在形式审查合格的237项成果中遴选出91项获奖项目,其中一等奖8项。此外,经拉斯维加斯网站welcome推荐项目一同获奖的还有: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刚教授团队的“出血性脑卒中及继发脑损伤的新机制和防治新策略”获得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秋教授团队的“儿童肾小球疾病慢性化进程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教授团队的“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及其转化医学研究”获得三等奖。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医学科技工作也迎来了新时代科学的春天。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应始终保持科学报国的初心、矢志创新的决心、孜孜求索的恒心,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发扬创新、求实、协作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健康基础而奋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托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梦再创佳绩!
(部分资料摘自中华医学会网站和新桥医院微信公众号)